巴中市市场监管局探索“四化三送三靠”机制,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,提质亮牌旺产业,以品牌创建“小切口”,推动乡村食品产业“大振兴”。
正本清源 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
源头监测常态化。聚焦土壤污染、动植物疫病防治,特别针对规模化种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展化肥、农兽药残留、新型冠状病毒等项目的常态化监测,确保农业投入品管控有方。种植养殖标准化。实行“村社合一”,采取“公司+村集体+农户”模式,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合作社建设种养殖基地,分级分类确定基地规模和标准,制定《“巴中云顶”机采茶园建设技术规程》《道地药材主导品种标准体系》等标准25个,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,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。配送供给透明化。严把进货渠道,落实食品原料索证索票、检验检疫报告上墙公示制度。借助“乡村、电商、物流”三位一体的交易模式,通过“两园区五中心”,打造农产品原产地直供通道,支持龙头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与供给配送,为农村市场提供可靠“货源”。加工过程规范化。对农村“土厨师”摸底备案,分层分批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,推行“土厨师”持证上岗制度,创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,让“坝坝宴”变“放心宴”。
提质亮牌 走好产业发展致富路
送技术下乡,以质量强企兴企。组织农技下乡入田,开展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。专家下沉实地调研企业经营现状,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、挖潜增效,鼓励联村抱团建立产业联盟,使分散小农户生产走上现代农业的快车道,培育创建现代农业园区56个,其中“南江黄羊+金银花”现代园区成功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,恩阳芦笋现代农业园入选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。送政策下乡,以品牌强农兴农。支持农产品加快商标注册、专利申请、“三品一标”等申请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,擦亮“金名片”。培育和发展农业有效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产品287个(其中有机12个),“南江黄羊”“通江银耳”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个,“青峪猪”“通江天麻”等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42个,“巴中云顶”等获欧盟有机认证产品7个。目前,全市综合性公用品牌“巴食巴适”授权标识产品1600余个,年销售超过18亿元,品牌价值达124.48亿元;南江核桃、平昌青花椒等6种优质农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。送平台下乡,以效益强业兴业。着力打造农产品的宣传推介、展示展销、产销对接平台,发展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特色经济。近年来,通过秦巴农洽会、“巴中云顶”茶文化旅游节、“恩阳芦笋”文化艺术节、南江黄羊美食节等系列线下品牌营销推介活动,以及“县长直播带货”“我为巴中农产品代言”“网红下乡直播带货”等线上营销活动,在抖音、天猫等知名网络平台宣传推介,立体化、全方位扩大品牌影响力,特色农业产业效益全面提升。
固本强基 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
加固企业“信用墙”,靠奖惩扶优逐劣。借助大数据技术,实时动态跟踪评测农产品质量,客观评估企业信用指标,形成了“失信受限、守信受益”的监管机制。督促列入经营异常名录、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企业尽快进行信用修复,鼓励企业自我承诺、主动纠错、重塑信用;对信用较好的企业,适当开展评优和宣传推介,牢固其诚信经营意识。截至目前,累计通过信用修复机制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企业32户。画好监管“同心圆”,靠服务和谐共处。探索“先指导、后处罚,多教育、少处罚”的柔性执法模式,强化行政服务,与基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合力打造“阳光小作坊”“示范经营店”,实现监管与服务“同心同向同行”。截至目前,全市食品小作坊按省级标准共创建“阳光小作坊”89家,市场监管人员积极广泛宣传引导,耐心上门指导帮扶,分类别、分区域打造了一批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模式可复制、经验可推广的“直观样板”。浇灌文明“常青树”,靠教化铸魂乡村。通过“一镇一站、一村一栏”、农民夜校,积极开展“公筷公勺”“光盘行动”“倡节俭、树新风”等活动,创新农村婚丧宴席举办方式,选择10个村为试点,按照“一村一品”工程着力打造,逐一改变群众饮食生活陋习,树立绿色健康的饮食新风尚,促进生产、生活、生态深度融合,以乡风文明之“魂”引乡村振兴之“路”。